日期:2013-08-06  浏览次数:20672 次

我对所谓的network还是networking,旧友还是新朋,熟人还是生人,其实不太以为然(参见这里)。

熟人之间的联系,是通信;生人之间的联系,是社区。我们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实都存放在我们的电话通讯录中。抄起电话,拨个号,或者发条短信,这是基础通信。这种关系移植到互联网上,在保留一对一通信的前提下,还有了向一对多或者多对多扩展的可能性。所以在我看来,Facebook就是一个更复杂、更扩展的电话通讯录。Facebook本人也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不是社区”,但这一点总是被大家忽视。

腾讯QQ,早就从初期的搭讪陌生人的工具,变成了另一种通讯录扩展。这种扩展的终极形状,很可能是Facebook所提出的Social Graph理念,让这种熟人关系,直接渗透到用户所有的日常行为中。我不但知道你刚刚结交了一个新女友,还知道你昨天在哪家店买了什么牌子的多少条内裤。

与熟人社交相关联的,必定是通信安全和隐私控制。所以熟人社交必须是收敛的,要求绝对的私密性。所有的文明社会都会有电信法(中国没有,中国只要电信条例),是由于通信安全曾经成为公民的一种基本人权。所以Facebook上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永远都不可能允许Google索引的。

社区则不同。通常而言,社区是一个开放性的、自组织、自调理的生人群体,其连接的纽带,或者是兴味(比如开源社区、户外活动社区),或者是特定的目的(比如 BT种子分享社区、站长社区),或者是某种共同的身份(比好像学会、同乡会、车友会)。社区普通不太关怀成员与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话题和活动,才是社区的核心。

简而言之,讨论好友张三穿什么颜色的内裤,是通信;讨论老徐穿什么颜色的内裤,是社区。

通信强调熟人之间的联络,社区则鼓励成员的参与和分享。通信只对熟人有价值,社区则对所有社区成员,甚至社区之外的人有价值。所以社区普通不会屏蔽搜索引擎爬虫。一个社区如果过分强调隐私控制,比如说,假定豆瓣上所有的用户都设定他们发布的内容只让特定的人可见,那么社区的全体价值还存在吗?如果Twitter所有的用户都设定内容保密,只对好友开放,Twitter还可能成为地球的脉搏吗?

综上,我认为一个网站的定位,决定了其业务逻辑。而自相矛盾的功用设计,很可能会破坏业务逻辑,最终损害网站的核心价值。当然,在一个大型通信平台上,提供某些社区功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样,在一个社区中提供某些通信功用(比如Twitter的Direct Messages设计,以及豆瓣的友邻分组),也同样必要而且可行。但这种功用的提供,必须以不伤害网站的本质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