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04  浏览次数:20974 次

Aiyiweb.Com提示:做产品的人都喜欢大平台,好像男人都喜欢大胸脯女郎,但是胸脯大了多半要过度下垂,大平台也有它的局限性。

这篇文章算是二稿。初稿使的是惯用的卖弄笔法,写到尽兴时去查了查材料,哦草,错了好多。闷闷不乐。后来就不敢再鬼扯,老老实实干巴巴地讲观点。

做产品的人都喜欢大平台,好像男人都喜欢大胸脯女郎,但是胸脯大了多半要过度下垂,大平台也有它的局限性。

1、技术支持的局限
看上去平台大,技术部门也大,技术水平也就高,这通常不假;但是羡慕者往往忽略一点:人多则项目必多,一排排分摊下来,很少有项目能得到充足的技术支持。

在一家小公司,往往有七八个美工程序员围着一个核心项目转圈,换到大公司,很可能只要两三个美工程序员,两三个产品策划就要去应战一款中型产品,千辛万苦做完一个版本,技术人员调去另一个项目,维护都找不见人影,遑论升级。而频繁调动也导致程序员对项目缺乏归属感,难得投入心血。结果反而是大平台的产品呼应速度慢,人力配置薄弱,配合态度冷淡。

创业公司的产品半年能出4版,大平台上同等规模的产品半年出2版曾经谢天谢地,甚至于一年只要改一个新版本的机会,还谈什么快速反应。策划案一堆大半年,人早就拖疲了,做点什么都得经历一系列的提单、等待、敦促、扯皮,何来激情?拖着拖着就成了石化形状。

2、不能坚持的局限
有些时候方向可能是对的,但第一步未必踏正,甚至于第二步也未必踏得端正。有些时候方向和步伐都是对的,但产品偏偏就是慢热型,要捂个半年一年的才能开花结果,开始时的价值很难量化地去评估。那么,如果你待在一个大平台上,如果你担任的项目并不是老总看好并钦点的战略性产品,三鞠躬,你完了。

对于大平台而言,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你做点成绩出来,就再给点资源;再做点成绩出来,又再给点资源。要是成绩达不到预期效果,已有的美工、技术、策划一批批地撤走,甚至于项目直接就给盖了。而这个预期效果往往是你当初为了争取立项,夸口说“我能”的一个理想目标。

缺程序员,缺设计师,缺产品经理,大平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项目。蹦着跳着要上项目的人黑漆漆一片,谁都打算傍着这平台飞升。谁知道谁会成功?反正你不会是被信任的那一个。每一步都必须踏得特别踏实,特别安全,每个阶段都要拿出点数字来给上司看。基本上就是不允许犯错,特别起步的时候,错了就完了,你就算哭着喊着 “老板再爱我一次这项目真的有搞头”,谁知道你真悟假悟啊,谁知道这项目是宝藏还是圈套?技术资源快点乖乖吐出来,吐干净,后面排队的人欢天喜地就扛着程序员和服务器放鞭炮去了,庆祝新项目开张。

3、推广资源的局限之一
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平台大,推广资源也多,袖手旁观的时候往往盯着大平台上的推广位流口水,白亮的一线。理想却不完全如此。正如之前提到过的,人多则项目多,排排坐分果果,你能分到多少?

更重要的缘由是,平台大,推广力度必然猛烈,但推广资源却未必有很多。真正无效的推广资源是在大流量的网页,用户经常路过的位置,放上稳定、醒目、清晰的产品入口。所谓“稳定”的含义,第一是产品入口常年放在那里,不要频繁变更;第二是用户对这个入口链接有稳定的理解,能构成访问习惯,通常将各种延伸产品的入口堆在一同,构成产品服务口岸。

如果能满足以上的要求,那么所谓大平台的无效推广位其实是相当无限的,寸土寸金,愈加经不起瓜分。QQ和MSN就是个典型例子,最后只好减弱推广效果,采用缩小产品入口和自定义产品入口的方式,在单位面积上搭载更多的产品,同时还要保证主营产品的用户体验,不至于把整个平台搞得过于芜杂——即便如此QQ面板还是跟个赶集期间的农贸市场一样,一看就闹心。

4、推广资源的局限之二
有人来挖我的时候,经常要自诩平台资源:我们这项目背靠着XX平台,用户数有XXXX万,在这个基础上做产品那几乎是无往不利。鬼扯,老子才不置信。

其实这个错误我以前也犯过,以为平台用户数是决定性的推广要素,其实不然。新产品所提供的功用使用,如果与平台老用户的固有访问目的是有契合度的,这时的平台用户数才是有价值的,不掺水分的。

拿QQ举例子,QQ用户有两个典型的使用心态,一个是好友间互相联系,另一个是无聊时的交友与文娱,与之高度关联的产品,如QQ空间,QQ游戏,全都大获成功;但腾讯高度注重的“拍拍”就进展很慢。C2C产品建立在资源检索与利益交换的基础上,与QQ用户的使用心态基本不沾边,即便QQ形状图标里加入了拍拍提示又怎样样呢?我的商品又不图卖给好友。这完全不足以复制QQ空间的暴发式崛起。

大平台上的新产品能否得到无效的推广,基本取决于新产品能否与平台主营产品之间构成无效关联,而不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如果这种关联性不强,那么用户宁肯再输入一个熟悉的产品域名,也很难顺应在经常访问的平台上去点入口链接。其中的奥妙就是,用户看见一个产品入口,并不等同于他“理解”和“顺应”这个产品入口。在建立一个使用习惯的时候,用户对入口的理解一定会遭到搭载平台的影响。或者印象愈加深刻,或者直接过滤。

这个观点其实也有例外,如果某个平台本身的用户印象是开阔而不呆板的,同时它的佳誉度又是极高的,那么它推出任何一款产品都会广受关注,撩拨猎奇,典型的例子就是百度,Google。说来说去似乎也只要这两个例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不断认为产品中包含的感性超过了理性,微妙的用户感受远不是教条式的数据分析所能涵盖的。管他大平台也好,小平台也好,对用户来说,搭载平台和拓展产品之间需求存在某种情感上的关联,这样新产品才能敌对地融入既有的平台中去。

大平台上面有甜头也有苦头,像是个围城。围城外面的人纷纷想冲进去抢钱抢粮抢娘们,围城里面的人待上几年,总觉得无力使不出来,约束太多,很多就冲出去搞创业,追求更专注的技术支持,更坚决的投入态度,更多的耐心和坚持,更灵活的推广资源利用。没进过围城的人看到创业公司白骨累累,岂不知大平台内部的项目同样是白骨累累。唉,天底下哪里有如此轻描淡写的“成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