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8-19  浏览次数:22552 次

今年8月10日,唯品会股价首度突破50美元大关,价格已是1年前的10倍。当唯品会实现盈利,众多电商也谋划进军闪购市场。

“今天发现,原来自己之前把唯品会挂在了50(美元),已经卖出去了。”8月10日晚,谈及操作唯品会的经历,网友“蛋珠珠”的文字显得有些意外。

在电商领域,唯品会始终不是关注的焦点。去年,天猫的“双十一”单天交易量过百亿令外界震惊,而“6·18”价格战则让京东、苏宁赚足了眼球。

然而,正是这家不太被关注的网站,成为了中国最早实现盈利的自营B2C(商家对顾客)电商。财报显示,去年四季度至今,唯品会已连续3个季度盈利,相比之下,京东、当当、凡客等电商至今仍在亏损中苦苦挣扎。

伴随业绩增长的,是飙升的股价。去年8月以前,这只电商股曾长期徘徊在5美元左右;今年8月10日,唯品会股价首度突破50美元大关,价格已是1年前的10倍。公司业绩有没有水分?飙升的股价背后有没有推手?

股价一年涨10倍

去年3月,唯品会“流血上市”,今年8月,唯品会股价已是一年前的10倍。

唯品会是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

2008年,唯品会创立之初,上线产品大多为国外的名品或奢侈品,但在当时,国内消费者对网购1000元以上的商品颇为抗拒,有时一天只有几个订单。

成立3个月后,两位创始人果断转型,唯品会从此瞄准“大众时尚品牌”,马克华菲、鸿星尔克这一类国产服装品牌成为网站的主打。

去年3月,唯品会在资本寒冬中“流血上市”,原定8.5美元到10.5美元的发行价降至6.5美元,开盘首日的收盘价仅为5.5美元。这之后半年,唯品会股价始终在5美元左右徘徊。

股价的启动始自去年8月底,从5美元一路上涨至今年5月的30美元上下。今年7月,唯品会又迎来了新一波的上涨行情,股价从30美元左右冲高至最高超过50美元,股价已是一年前的10倍。

中国股民炒美股经常采用挂单交易的方式,当股价达到设定的目标价,系统就会自动卖出。

网友“蛋珠珠”最初关注唯品会是在今年2月,彼时,唯品会股价为24.42美元,他给唯品会设定了50美元的目标价,这在当时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今年8月10日,唯品会真的达到了50美元,挂单交易成功反倒让这名网友有些意外。

唯品会股价大幅上涨,也曾引发舆论猜测。在雪球论坛上,曾有网友发帖称,传闻唯品会股价是温州人炒上去的,唯品会的两位创始人都是温州人,拉了一批供应商一起炒唯品会股票,唯品会此前的成交量一直很低,但涨势很猛。

对于这一传言,i美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梁剑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没看到任何证据支持这个说法。

在一些唯品会的高管看来,股价的上扬来自投资者对唯品会市场价值的逐渐认可。就在这一年内,唯品会成为中国首家盈利的B2C电商。

财报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唯品会首次实现“Non-Gaap盈利”(Non-Gaap主要剔除了股权激励费用支出),实现净利润64万美元。

靓丽业绩引发机构质疑

伴随着唯品会的靓丽业绩,一些舆论开始怀疑唯品会财报数据的真实性。

今年5月,国外投资研究机构Greenwich发布报告称,唯品会涉嫌财务欺诈,从而误导了投资者。报告称,在中国听说过唯品会的人并不是很多,在唯品会购物更无从谈起。

国内有分析师反驳称,根据唯品会财报,2013年Q1的活跃用户数为280万人,相对13亿的人口,这一比例本身就较小。相比京东、天猫,唯品会的确是一个体量相对小的电商,但规模小不代表不能盈利。

此外,Greenwich的报告中还质疑,唯品会的高毛利率无法解释、用户数和平均消费额不合理,并怀疑唯品会销售低端产品的策略是否奏效。

“Greenwich没有理解唯品会的盈利模式。”一位资深电商分析师告诉新京报记者,唯品会在诸多的B2C电商中,的确有很多独特之处。

京东商城原总裁助理刘爽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唯品会与其他的电商不同,它主要是清理尾货,对于一些服装品牌商来说,与天猫对接的部门可能是公司的电商部、市场部,而对于唯品会来说,他们主要是跟品牌商的清货部门联系。

“尾货清货,本身有一个渠道圈子,这已经形成很多年了。唯品会的买手打进了这样的圈子。”刘爽说。

曾有记者前往中国最大的服装尾货集散地广州石井镇探访,并称“这里是中国的服装尾货天堂,整个石井100多亿的年营业额,对应的是正常渠道几千亿的销售额。”

一位唯品会的前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广州这个城市作为国内最大的服装、零售交易中心,在电子商务上一直没有被重视。唯品会组建招商团队以后,迅速与广州的各大交易市场进行了精准对接。“唯品会这个平台一出来,就等于串联了广州的所有交易市场,效果很好。”

刘爽说,在美国有很成熟的奥特莱斯渠道,但在中国,唯品会基本上扮演了奥特莱斯的角色。

面对Greenwich的做空,另一些机构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知名做空机构浑水撰文称,唯品会不存在欺诈行为,但对于闪购模式未来的增长持有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