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6-10  浏览次数:22531 次

最近有消息爆出:阿里巴巴40%的股权入股科技媒体虎嗅网。

一时之间,舆论炸开了锅。有两种观点颇为引人注目:一则,阿里巴巴这是在收编媒体控制舆论;二则,虎嗅卖身,成了阿里走狗,丧失了作为媒体独立性的脊梁。

仔细想来,这两种观点也不是没有事实根据。阿里入股虎嗅除了看好虎嗅网新颖的媒体形式之外,剩下的目的毋庸置疑在于其对舆论的引导和把控能力。因为作为媒体,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言论和观点。后续阿里会不会改变虎嗅的独立发展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虎嗅网将不再出现对阿里有明显攻击的文章。

那么获得阿里投资,虎嗅就丧失了媒体的独立性,作为媒体人的“脊梁”就弯了?其实不然。虎嗅网获得了阿里巴巴的投资,在面对阿里的负面新闻上态度会有所保留,这毋庸置疑。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即阿里的新闻不等于虎嗅新闻的全部。除了阿里巴巴的消息,还有很多其他的企业和公司可以报道。

虎嗅接受阿里入股,其实并非个案,它只是媒体市场化的一种自然表现。

这是我国新闻转企改制政策之下的必然结果。所谓转企改制就是,新闻单位将逐渐由以前的事业单位往企业转化,说白了,就是新闻单位不再由国家政府贴钱经营,而是把他们交给市场,自负盈亏。该项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体人以前只写稿子就可以了,现在还要考虑运营的问题,想着怎么赚钱。

至于赚钱的方式,对媒体而言,基本来源就是广告。报纸杂志出卖版面赚取广告费,广播电视台出卖时段争取利润。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虎嗅网作为企业性质的媒体,选择的是接受阿里巴巴的入股。

那么接受阿里入股后的虎嗅,最终的发展将会怎样?是不是真的就沦为了市场的“奴仆”,丧失了新闻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根据新闻的传播流规律,最终到达受众那里的消息都是经过媒体筛选过的。记者对事件进行筛选报道,编辑对新闻进行筛选发布,最终呈现给读者的都是经过各种价值判断后挑选出来的内容。

至于选择的标准,不同的媒体,标准迥异。有的是以媒体自身的价值观定位为取舍标准,比如《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宗旨。有的是因为受到新闻伦理的约束,比如不能报道渲染色情和暴力的内容等。有的是因为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

而市场化的媒体就要受到合作方的约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可曾见过央视的315晚会上爆出过已中标央视的广告主?从来没有。就连央视这么强势的媒体,都不能避免的问题,其他媒体可见一斑。新闻采编的自由性和市场化运营的压力如何平衡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媒体经营者。

所以新闻媒体从来都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归结起来,制度转变改变了运营模式,经营问题又限制了新闻的自由和独立性。

但是因为市场的约束,新闻就可以自暴自弃,弯腰屈膝么?

举个极端的例子。虎嗅网被阿里巴巴入股后,没了阿里巴巴的负面,全是阿里巴巴的宣传软文,并且变成一言堂,沦为阿里攻击竞争对手的舆论场。那么凭借UGC起家的虎嗅还能留的住大批的自媒体作者么?作者转移其他平台,丧失了优质新闻源的虎嗅,又怎么留得住曾经的粉丝和受众群?反过来,丧失了读者群的虎嗅,对阿里巴巴又有什么价值呢?

所以,虽然虎嗅因为经营问题要走向市场化路线,但是肯定会千方百计地平衡好阿里巴巴与自媒体作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对虎嗅而言,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如果创始人李岷还坚持媒体属性,脊梁就不能弯,也不会弯。